袁州区位于宜春市境西南部,地处赣江支流袁河上游,因东汉高士袁京而得名,为宜春市委、市政府驻地,是宜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袁州区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7.33万左右,下辖乡镇、街道32个,其中街道办10个,镇19个,乡3个,分别是灵泉街道、秀江街道、湛郎街道、珠泉街道、化成街道、官园街道、下浦街道、凤凰街道、金园街道、新康府街道、彬江镇、西村镇、金瑞镇、温汤镇、三阳镇、慈化镇、天台镇、洪塘镇、芦村镇、水江镇、渥江镇、新坊镇、南庙镇、竹亭镇、辽市镇、寨下镇、湖田镇、新田镇、洪江镇、楠木乡、柏木乡、飞剑潭乡。其中官园街道由宜春市宜阳新区代管,金园街道由宜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温汤镇、洪江镇由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代管。
一、经济发展
近年来,袁州区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袁州“赣西重镇”区位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兴区、工业强区”战略,扎实推动全区经济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5.9亿元,增长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3亿元,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3元,分别增长3.5%和6.3%。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二、历史沿革
袁州区旧称宜春县,始建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江西省境内最早设立的十八个县之一,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县侧有泉,随地涌出。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以名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灌婴于此筑城,置宜春县,管辖袁河流域,属豫章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宜春县改立宜春侯国。元鼎五年(前112年),刘成“坐失酎金”,废宜春侯国,复立宜春县。王莽新朝改宜春县为修晓县,属九江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改修晓为宜春,隶属豫章郡。中平二年(185年),划宜春县东境之地(今樟树市西部)置汉平县。三国东吴宝鼎二年(267年),宜春县一分为三,即析西境之地设萍乡县,析东境钟山以东之地设新渝县,三县均隶属同年新设的安成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随其所隶属的安成郡划归荆州管辖,元康元年(291年),随安成郡划归新设置的江州统辖。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为避晋孝武帝祖母郑阿春名讳,改宜春县为宜阳县。南北朝时期的梁太平年间(556—557年),废平都县,其地分别划入安复、庐陵、宜阳3县,宜阳县“遂得东南一线之地”。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废吴平县入宜阳县,并以宜阳县为治所,设置袁州。其时,宜阳县的境域大体包括今宜春市的袁州区及新余市,以及今樟树市赣江以西部分地区。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宜阳县为宜春县,并析东境之地复立新渝县(新渝县于开皇九年并入吴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袁州为宜春郡,领宜春、萍乡、新渝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改宜春郡为袁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宜春县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全国为15道,宜春县属江南西道。天宝五年(746年),改袁州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宜春郡为袁州。五代十国时期,宜春县先后属吴、南唐,隶属袁州,仍为袁州治所。北宋雍熙元年(984年),析宜春县东境之神龙、招贤、丰乐、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标、旌儒、清教等10乡,置分宜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宜春县隶属于湖南行省袁州总管府。至元十九年(1282年),升袁州府为袁州路,改隶江西行省,仍治宜春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据袁州,改袁州路为袁州府,宜春县仍为其治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宜春县隶属于江西布政使司袁州府,仍为府治。清承明制,宜春县隶袁州府,依旧为府治。
民国三年(1914年),裁袁州府,宜春县隶属于庐陵道。民国十五年,全省取消道制,宜春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年夏,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行营党政委员会将江西省部分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及其游击区的县份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宜春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分全省为13个行政区,宜春县属第八行政区。民国二十三年,划宜春、万载、萍乡三县部分边境地域设立慈化特别区(县级建制),特别区政治局设宜春县慈化,翌年撤销慈化特别区,所划地域归还原建制。民国二十四年,缩全省为8个行政区,宜春县属第二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8月,改全省为9个行政区,宜春县隶属第二行政区,同时第二行政区治所亦从萍乡迁来宜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宜春县隶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分区,袁州分区驻宜春县。1952年9月,袁州专区并入南昌专区,宜春县隶属于南昌专员公署。1958年12月20日,南昌专员公署迁宜春县城,1959年元旦,更名为宜春专员公署。1963年4月18日,宜春县所属宜春镇升格为县级镇,与宜春县同属宜春专员公署。1967年1月,宜春镇降为区级镇,隶属于宜春县。1979年10月8日,划出宜春县所属的宜春镇、下浦公社、渥江公社的3个大队(枣树下、新建、张家山)、樟树公社的3个大队(湖田、岐山、樟树)、南庙公社的窑前大队和油茶林场的前进大队,成立宜春市,与宜春县同属宜春地区行政公署领导。1980年12月9日,宜春市扩大郊区,划宜春县所属樟树公社的全部10个大队及宜春县油茶林场归宜春市管辖。1985年3月29日,撤销宜春县建置,将其所辖乡、镇全部划入宜春市。
2000年6月,撤销宜春地区和县级宜春市,设立地级宜春市,宜春市设立袁州区,以原县级宜春市所辖行政区域为袁州区的行政区域。8月16日,袁州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三、区位资源优越
袁州东邻新余,南接吉安,西毗萍乡,西北连湖南,所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长沙、南昌、武汉等周边各大中心城市的外围和中间,是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长株潭区域的共同腹地,称为“赣湘孔道”“赣西重镇”,离南昌、长沙都在200公里以内,高铁40分钟左右;已纳入上海、杭州、深圳、厦门、广州、武汉等地4小时高铁经济圈。辖区内有赣西地区唯一军民两用的明月山机场,直接服务人口超千万,直飞上海、昆明、北京、南京、广州等16个内地主要航站。袁州高铁、高速、国省道、县乡公路通连四方,其中杭长南高速铁路、浙赣电气化铁路、沪昆高速、万宜高速、昌栗高速、320国道、220国道横贯全区,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
袁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钽、铌、锂、钴、锌、金、煤、花岗岩、高岭土、白云石、粉石英等20余种。其中,可开采氧化锂储量110万吨,占全国的31%、世界的12;钽铌储量占全国44.5%,锂云母储量占全国89.3%,是宜春市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的资源基础;钴矿属国家战略矿种之一,总储量为170 万吨;石英粉储藏面积达76万平方米,储量近1亿吨,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9.9%;高岭土储量5000万吨以上,列全省第一;煤炭储量为1.9亿吨;白花岗岩有效储量达3亿立方米。袁州盛产稻米、茶油、苎麻、辣椒、生姜、薯类等,民间素有“东路咯米,西路咯油,南路咯竹木纸,北路咯番薯胀噻鬼”的说法。域内生产的夏布、漆器、皮蛋、爆竹等特产,远销南洋,至今享誉境内外。袁州油茶种植面积和油茶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油茶商品率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林业部在宜春召开油茶现场会时,曾把辽市公社誉为“茶花姑娘”。袁州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清新,周围森林环抱,森林覆盖率达到62%,负氧离子含量充沛,环境空气质量优质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在100%,是原生态的天然氧吧,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四、特色产业
袁州区坚持“开放创新、强攻工业”不动摇,在加速产业壮大升级上奋勇争先,以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等六大产业为重点,工业产业发展迅速。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500.93亿元,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被列为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园被授予“中国(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园”“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园”“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三块国字招牌。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袁州已初步形成以优质水稻、油茶、脐橙、花卉苗木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富硒农业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粮食总产量达35.4万吨,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14个(其中省级富硒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62个,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后获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洪塘农业园等6家农业园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宜春大米”“袁州茶油”等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茶油产量突破8500吨,全区现有省级油茶定点采穗圃2家(约500亩),约占全省(2500亩)的五分之一,可年采穗条5万公斤以上。2023年,袁州区林业局与区法院金瑞法庭建立“油茶产业法官服务工作室”,打造特色“油茶法庭”。
狠抓科技主体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区研发经费投入达14.82亿,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2家、省瞪羚企业1家,新增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945件。汉尧富锂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好实沃微生物分中心、大海龟联合实验室等两院院士领衔的创新研发平台落地。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新引进海外人才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项目3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成功推荐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1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3人。
多点发力,推动公办教育资源扩容提质惠民。新改扩建幼儿园7所,新增园位2640个,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新认定江西省标准化幼儿园7所,共计认定60所,达标占比38.2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 92.5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88%,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59.52%。改善公立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新建及维修改造项目54个,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占比0.28%,远低于省定标准;袁州区连续六年位列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考核第一方阵。
五、文化底蕴
袁州自古就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美称。汉代袁京,高风亮节,隐居宜春,誉为高士,故州以之为名袁州,河以之为名袁河,山以之为名大小袁山。历代名家王安石、朱熹、汤显祖、郑谷、黄庭坚、范成大、辛弃疾等,或讲学、或执政、或会友、或旅游,都在袁州留下了佳丽诗篇和轶闻佳话。袁州文风昌盛,唐天宝五年(746年),太守房琯在城厢大仰门创建袁州州学,“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任袁州刺史时,曾放释佣奴和倡办教育事业,后人建“韩文公祠”“昌黎书院”以资纪念。从唐朝到清朝,袁州出了进士128名,唐会昌三年(843年)和五年,卢肇、易重两科状元,开江西状元及第之先河。唐朝期间,江西境内进士65人,袁州占32人,史称“袁州进士半江西”。晚唐诗人郑谷归隐后,曾筑读书堂于仰山东庄。北宋著名学者李觏的《袁州州学记》为古今传颂名篇。宋州守张杓创藏经阁,成为后人兴建图书馆的开端。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讲学于仰山四藤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建袁州中学堂,开全省兴办新学之先河。
袁州中心城区的鼓楼,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城南仰山,为佛教沩仰宗发祥地,包括沩仰宗创始人慧寂禅师灵塔在内的佛塔群至今犹存,慈化寺被明朝朱元璋敕封为“天下第一禅林”;传统工艺制作的“袁州三宝”——夏布、脱胎漆器、松花皮蛋,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闻名的“版画之乡”“武术之乡”“月亮之都”。人文荟萃,胜迹如林,形成独具特色的春台晓日、化成晚钟、袁山耸翠、卢洲映月、钓台烟雨、南池涌珠、云谷飞瀑、仰山积雪等盛传的“宜春八景”。
袁州区是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县,隶属过中央苏区、湘鄂赣苏区和湘赣苏区,留下过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战斗的足迹,播下了革命斗争的火种,著名的“袁州会议”在这里召开,推动了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彭德怀五次率部来袁,促进了袁州革命的蓬勃发展。水江刘梓华,长征途中,冒死飞夺泸定桥,名享22勇士之一;彬江赵浩卞,传播革命之火,指挥战斗不幸牺牲;慈化曾相娥,巾帼不让须眉,身怀六甲坚持游击;辽市易安华,英勇抗日,血溅南京光华门。目前,经省政府核定的革命烈士3600余人,革命文物150余处。比如中心城内的“袁州会议”旧址、红一方面军军事会议旧址、水江小洞革命遗址群、楠木宜春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
近年来,袁州区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红色基因,成功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第二批试点县。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擦亮“袁州好人”名片,全区“中国好人”数达到39人,英模数位列全市第一、全国前列。涌现出了火海英勇救人的王茂华、谭良才,勇斗歹徒的柳艳兵、易政勇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袁州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