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宜春市家庭教育“十百千万”助力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2025年3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宜春市家庭教育“十百千万”
助力工程实施方案
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必威体育app_必威体育娱乐-【官网下载】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通知》《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必威体育app_必威体育娱乐-【官网下载】进一步健全全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意见》(赣教基规字〔2023〕2号)等文件精神,着力提升我市家庭教育水平,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强大合力,全面改善优化教育生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威体育app_必威体育娱乐-【官网下载】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理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突出问题,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少沟通、亲子关系紧张等突出问题,针对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政,协同育人合力不强等问题,通过打造“宜起成长”育人工作品牌、建设“1+10”的市县两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百场家庭教育辅导进百校”、塑造百个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培养千名协同育人骨干教师、搭建万节家庭教育课程资源体系等举措,着力构建“统筹推进、能力提升、指导服务”三项机制。通过创设亲子沟通情景,有效改善家庭亲子关系。力争到2027年全市家庭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合力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生态循环更加良性和优化。
二、工作举措
(一)构建“品牌引领、多方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1. 打造一个家庭教育品牌和体系。以“宜起成长”为品牌名称,清晰品牌内涵,打造全省首个家庭教育工作品牌,带动各县市区打造家庭教育“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特色。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履行好法定职责。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良好协同育人氛围。(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各县(市、区)政府及“三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5年3月)
2. 建立十个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市级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宜阳新区、经开区、明月山区纳入市本级统筹),中心搭建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课程建设、心理测评、家长培训、亲子关系辅导、家庭咨询等内容模块,明确相应组织管理体系。各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成立县级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构建“1+10”的市县两级中心体系。中小学幼儿园依托现有心理咨询室、学生成长中心等同步建立校级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形成校-县-市的分级指导机制。普遍建立社区(村)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县级婚姻登记机关普遍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免费开展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等辅导服务。(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市民政局、团市委,各县(市、区)政府及“三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5年6月)
3. 创设多样化亲子沟通情景。按照真实性、互动性、趣味性、教育性的设计原则,创设家庭会议、“亲子共读时光”、情绪表达游戏、户外实践、亲子角色互换游戏等多样化亲子沟通情景,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孩子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指导家庭定期开展亲子沟通活动。推介一批“智慧家长”“智慧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载体,进学校、进班级。鼓励中小学幼儿园创新开展亲子研学、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常态化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志愿服务和进校陪餐、进班听课等。鼓励街道(社区)、镇(村)结合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各类活动。(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完成时限:2025年10月)
(二)构建“全员全程、专业专注”的能力提升机制
4. 开展“百场家庭教育辅导进百校”活动。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消防公安干警、“五老报告团”、妇联干部等专业人员,组建市级宣讲队伍,确定宣讲主题,遴选精品课程,针对各地各校提出的需求,提供“订单式”“下沉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场所,面向全市广大家长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同步面向广大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家庭教育专业指导,赋能“家门口”的咨询高效开展。组织开展全国文明家庭学习宣传活动,弘扬好家风好家教。(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市司法局、市文明办、市关工委等;完成时限:2025年4—11月)
5. 征集家庭教育百个典型案例。结合“宜起成长”品牌规划,制定家庭教育典型案例评选标准,明确“亲子沟通”“习惯培养”“情感教育”“学习焦虑”等主题。明确案例所需包含的背景介绍、问题描述、解决策略、结果评估等元素。面向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教师、家长)等,从机制创新、特色实践、资源整合等多角度,分批次遴选百个典型案例,推动校本课程、特色活动建设,总结提炼出家庭教育“宜春经验”。(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等;完成时限:2025年10月)
6. 开展家庭教育骨干教师“千人培训”。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整合现有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按照“专家型、骨干型、通识型”梯级发展策略,打造一支本土专家队伍。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别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培训。培训50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500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咨询)师,帮助教师、家长,以及家庭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开展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市卫健委、市关工委等;完成时限:2025年11月)
7. 搭建家庭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依托有关专家团队研发“一年四次八课”家长课程体系,为全市万名班主任教师开展家庭教育课程专题培训,帮助班主任教师快速掌握家长课程授课技巧。
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全年开设万余节家庭教育课,通过课程开展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增进家长间沟通互动与交流互助,推动家庭教育问题从学校单向指导向家庭间互动过渡。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江西省智慧教育平台等现有资源,融合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及家庭教育等内容丰富优质课程资源,为全市广大幼儿园、中小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在线学习服务,服务全市万千家庭。(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各县(市、区)政府及“三区”管委会;完成时限:2025年5—11月)
(三)构建“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的指导服务机制
8. 举办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大赛。大赛根据实际设教师组、家长组、社会工作者组等组别,围绕不同主题,通过现场说课、案例分析和育人故事分享等环节。通过比赛交流,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社会工作者等人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心理育人工作水平,提升相关从业人员在家庭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完成时限:2025年9月)
9. 深化“万师访万家”“万师润万心 大走访大谈心”活动。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创新家访形式,教师广泛参与,以实地走访为主要形式,同时利用电话、微信等辅助形式进行。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含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等困境儿童,及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以“育人慰心,帮扶暖心,学生开心”为目标,以“谈心谈话”为主要形式,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主要包括“朋辈之间互相谈”“班主任全面谈”“专任教师用心谈”“心理教师深入谈”“学生家长倾心谈”“校领导重点谈”六谈活动。摸排特殊学生群体和重点家庭,建立“一生一档”,重点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特殊家庭儿童和家庭开展服务关爱。(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市民政局、市残联;完成时限:2025年3—11月)
10. 举办家庭教育高级研修班。邀请省内外知名家庭教育专家、资深名校长、名班主任、优秀社区教育工作者等作为研修班授课人员或指导嘉宾,重点侧重协同育人理念意义、角色定位、职责划分等理论模块和沟通技巧、活动策划等实践模块。总结提炼研修班优秀成果和经验,通过举办成果汇报会、论文发表、申报课题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进一步总结、推广和宣传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成果。(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等;完成时限:2025年12月)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工作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建立由政府统筹、各相关单位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完善沟通协调、优化激励、评价反馈等制度保障;要提升工作效能,广泛邀请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各项活动指导和监督;要强化经费保障,将家庭教育相关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要加强要素供给,有效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加强家校、馆校、体教、医教等融合,促进资源共享,提升育人实效。市教体局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健全统筹协同、定期会商、指导评价等工作机制,及时跟踪研判项目实施成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