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政策文件>政府文件>2020年>宜府办发

必威体育app_必威体育娱乐-【官网下载】必威体育app_必威体育娱乐-【官网下载】印发宜春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宜阳新区管委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宜春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已修订,并经市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20201224

  (此件主动公开)

宜春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

  目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2.2办事机构及职责

  2.3成员单位及职责

  2.4指挥机构工作组

  3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

  3.1地质灾害灾情分级

  3.2地质灾害险情分级

  4预警工作机制

  4.1预警基础

  4.2应急值守

  4.3监测信息

  4.4预报预警

  4.5预警响应

  5应急处置及救援

  5.1灾情报送

  5.2先期处置

  5.3应急响应

  5.4响应结束

  5.5调查评估

  6应急保障

  6.1平台保障

  6.2队伍保障

  6.3资金保障

  6.4物资保障

  6.5宣传培训

  6.6应急演练

  6.7信息发布

  6.8监督检查

  7预案管理

  7.1预案审批

  7.2预案修订

  8责任与奖惩

  8.1奖励

  8.2责任追究

  9附则

  9.1预案解释

  9.2预案的实施

  9.3名词术语定义与说明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高效有序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本预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必威体育app_必威体育娱乐-【官网下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江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江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江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宜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编制。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突发地质灾害。

  1.4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保障安全。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做到统一指挥,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联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建立健全按地质灾害级别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全市各级政府为主的属地管理体制,完善联动协调和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快速、果断、准确、有效地应对突发地质灾害。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政府应设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地质灾害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市政府设立宜春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领导全市日常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指挥市行政区划内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督促、指导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

  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机构组成如下:

  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副市长

  第一副指挥长:市政府协管应急管理工作的副市长

  副指挥长:市政府协助联系应急管理工作的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负责人、市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市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人

  成员: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公路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宜春水文局、宜春车务段、武警宜春支队、市消防救援支队、国网宜春供电公司、电信宜春分公司、移动宜春分公司、联通宜春分公司、铁塔宜春分公司等部门的分管负责同志

  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突发地质灾害的现场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督促、指导县(市、区)政府、市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2.2办事机构及职责

  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应急管理局,主任由市应急管理局分管负责同志担任。

  主要职责:协助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并督办落实,负责相关信息的上传下达,承担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文件、文稿的办理和会务工作,完成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3成员单位及职责

  市委宣传部:指导协调做好地质灾害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

  市委网信办:负责统筹做好地质灾害工作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

  市发改委:负责指导项目单位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与灾毁工程修复项目的前期工作,督促指导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加快项目审批步伐,推动各地、各部门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与灾毁工程修复项目建设实施;做好救灾粮食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保障抢险救灾及灾民安置所需粮食等物资;负责组织抢修被损毁的油气长输管道。

  市教体局:负责指导受灾害威胁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当地政府部署安排做好学校师生疏散转移;指导各类学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和避灾应急演练;协调被损毁校舍修复和教育、教学资源调配,妥善解决灾区学生的就学问题。

  市工信局:负责组织协调工业应急物资的生产。

  市公安局:负责在情况危急时协助或依法强制组织避灾疏散;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做好抢险救援期间的治安保障等工作,打击破坏防灾救灾、盗窃防灾物资、破坏防灾工程设施和设备的犯罪分子;负责灾区交通秩序维护,必要时对抢险路段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市民政局:负责组织指导遇难人员遗体处置等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突发地质灾害救灾应急资金的预算安排、筹集与拨付,为地质灾害救灾应急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市自然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承担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主要包括: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的普查、详查、排查;指导开展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预报预警等工作,指导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工作;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供灾害发生地的基础地质、基础测绘等数据,提出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建议。

  市住建局:负责组织指导开展灾区危房调查,及时消除可能造成二次灾害的隐患,协助做好危房人员的疏散转移。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抢修被损毁的公路、水路及其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公路、水路正常运行;保障抢险车辆优先通行;协调组织应急救援车船运力,保障应急救援物资、队伍运送和人员紧急转移需要。

  市水利局:负责全市水利工程设施管理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监测、险情排查和防治工作;及时提供水情、汛情监测信息,为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处置、水利工程抢险提供技术支撑,指导被损毁水利设施的修复等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被损毁农业设施的修复。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协调灾区供水、供气等公共设施的抢修和维护工作,保障其正常运行。指导城市、乡镇被损毁公用设施的抢修工作,保障灾区供水、供气和城市道路正常运行。

  市公路局:负责全市公路沿线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监测、险情排查和防治工作,参与应急抢险;组织抢修被损毁的公路设施,尽快恢复交通运输;保障抢险车辆优先运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和设备。

  市文广新旅局:负责组织指导受灾害威胁区域景区、景点游客疏散转移和隐患排查,开展游客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协调旅游景区做好被损毁旅游设施的修复、排险工作。

  市卫健委:负责指导灾区做好医疗急救,预防和控制灾区疫情的发生和蔓延,以及疫情监测和信息收集报告工作。视情况需要派出市级医学救援和疫情防控力量,开展相关工作。

  市应急管理局: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主要包括:组织指导协调专、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组织指导突发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灾情核查、损失评估和救灾捐赠;组织协调重要应急物资的调拨和紧急配送;会同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组织协调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被损毁房屋恢复重建补助和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按权限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汇总灾情信息并依法依规统一发布,参与灾情及其应急救援情况新闻发布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

  市气象局:负责监测天气形势,做好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分析预测,及时为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工作提供天气趋势预测预报信息,联合市自然资源局制作、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宜春水文局:负责开展地质灾害预警和处置救援过程中的水情监测、分析、预测和预报。

  宜春车务段:负责组织抢修被损毁的铁路设施,尽快恢复铁路运输通道,优先运送地质灾害抢险救援人员、物资和设备。

  武警宜春支队:负责组织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行动,配合公安机关维护当地秩序,保卫重要目标。

  市消防救援支队:负责组织指挥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参加抢险救灾、人员搜救、应急排险等工作。

  国网宜春供电公司:负责组织抢修被损毁的供电设施,尽快恢复灾区电力供应。调度电力设备,保障应急抢险救援现场的临时供电。

  电信宜春分公司、移动宜春分公司、联通宜春分公司、铁塔宜春分公司:负责抢修和维护被损毁的通信设施,尽快恢复灾区通信;调度应急通信设备,保障应急抢险救援现场通信畅通。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可增加部分成员单位,参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2.4指挥机构工作组

  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应急救援工作需要,设立指挥机构工作组,分别为指挥协调、技术支撑、人员搜救、安置救助、医疗防疫、治安维护、设施恢复、宣传报道8个工作组,领导和指挥现场应急与救援工作。

  2.4.1指挥协调组

  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参加。负责贯彻落实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决策部署和工作指令,统一指挥、协调和组织灾情处置和救援工作。做好灾情和救灾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送。协调事发地县(市、区)、乡(镇)政府和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应急工作组工作;完成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4.2技术支撑组

  由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宜春水文局等参加。负责组织指导开展灾害现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指导灾害周边隐患点的排查巡查,防范二次或次生灾害的发生。组织专家开展地质灾害灾情会商研判,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建议。

  2.4.3人员搜救组

  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武警宜春支队、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参加。负责衔接、协调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矿山救护队、森林扑火队等应急救援力量开展被困或失联人员搜救,指导灾区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工作,统筹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和志愿者队伍的组织、派遣和管理工作。

  2.4.4安置救助组

  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发改委等参加。负责协调调拨帐篷、衣被、食品等救灾物资,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2.4.5医疗防疫组

  由市卫健委牵头,市民政局等参加。负责组织做好伤员医疗救治和遇难人员遗体处置工作,预防和控制灾区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做好伤员和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

  2.4.6治安维护组

  由市公安局牵头,武警宜春支队等参加。负责组织做好灾区社会秩序维护,实行交通管制,加强重要目标的保卫,防范和打击趁机盗窃、抢劫、哄抢救灾物资,散布传播各类谣言等违法犯罪活动。

  2.4.7设施恢复组

  由市发改委牵头,视基础设施损毁种类,由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电信宜春分公司、移动宜春分公司、联通宜春分公司、铁塔宜春分公司、宜春车务段、国网宜春供电公司等参加。负责组织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抢修和维护道路、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重要公共设施。

  2.4.8宣传报道组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网信办、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等参加。负责组织做好灾害处置和救援的宣传报道,及时发布救灾进展情况,加强舆情收集分析,正确引导舆论。

  县(市、区)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情险情分级响应要求和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领导和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3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

  3.1地质灾害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灾情4个等级,分别对应级应急响应。地质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迅速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3.1.1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造成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造成大江大河及支流阻断,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1.2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造成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造成铁路干线、高速公路、民航和航道中断,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社会影响。

  3.1.3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造成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3.1.4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造成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3.2地质灾害险情分级

  地质灾害险情按危害程度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4个等级。出现地质灾害险情后,灾害发生地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险情的监测,采取排险防灾措施;情况紧急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险情的报送参照灾情报送要求。必要时,可参照地质灾害灾情响应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3.2.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3.2.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

  3.2.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3.2.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

  以上所称的以上包含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含本数。国家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标准发生变化,以国家分级划分标准为准。

  4预警工作机制

  在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前,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启动相关预警响应。

  4.1预警基础

  4.1.1建立巡察制度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两级政府及有防灾责任的单位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制度,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作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及时发现和防范灾害隐患。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隐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和巡回检查,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现场核查确认,排查、督导情况要及时通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4.1.2严格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各类工程,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各地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要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切实避开危险区域。对可能威胁城镇、学校、医院、集市和村庄、部队营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组织力量进行勘查,查明其成因、危害程度,制定落实监测、防治措施。要加强矿山采空区和岩溶发育区地面塌陷管理,防范矿山地下开采、岩溶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活动等引发地面塌陷灾害。

  4.1.3发放防灾明白卡

  县乡两级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要将涉及危险区范围、监测方法、预警方式、撤离路线和防灾任务要求等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的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发到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部门、单位、居民及相关防灾责任人手中。

  4.2应急值守

  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在全市主汛期、持续强降雨和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段、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处置期间,分别实行24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以确保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突发灾情等信息渠道畅通,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时效和能力。

  4.3监测信息

  4.3.1监测网络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加强对群测群防员等的防灾知识技能培训,完善群测群防网络。自然资源、气象、水利、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和相关单应在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人口密集区、公路铁路干线及矿山等重要工程地段建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开展气象、水文、地质灾害联合监测,建立综合临灾监测预警网络。

  4.3.2信息共享

  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管理、消防、气象、水文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汛情、气象等监测预警信息,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值班值守、应急保障等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4.4预报预警

  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主管部门要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警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区域、规模、预警等级、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并将预警结果及时报告同级政府,同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等级由低至高分为四级(蓝色)、三级(黄色)、二级(橙色)和一级(红色)。

  四级(蓝色)预警,表示有发生地质灾害的一定风险;三级(黄色)预警,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二级(橙色)预警,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一级(红色)预警,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很高。

  自然资源部门应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专业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及时收集、分析、研判,根据研判结果按要求将预警信息发送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受威胁的群众。

  4.5预警响应

  预警信息发布后,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预警响应等级,立即进入预警状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响应工作。

  4.5.1四级(蓝色)预警响应

  实行24小时值班,保持通信联络畅通;气象、水文部门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趋势,必要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组织对预警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巡查监测;应急管理部门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自然资源部门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的准备工作。

  4.5.2三级(黄色)预警响应

  在四级(蓝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实行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带班值班;气象、水文等部门加强对雨情、水情的动态监测和收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县乡两级政府组织对预警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巡查监测;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等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趋势会商,组织动员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4.5.3二级(橙色)预警响应

  在三级(黄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气象、水文等部门加密监测和收集雨情、水情,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必要时,预警区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避让;有关部门组织指导做好突发地质灾害险情处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报告相关情况;应急管理局组织指导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待命状态。

  4.5.4一级(红色)预警响应

  在二级(橙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气象、水文等部门实时监测和收集雨情、水情,自然资源部门派出专家组赴预警区开展技术指导、研判险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组织指导受威胁人员转移避让,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突发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必要时,应急管理部门组织指导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进入预警区。

  4.5.5预警转换和结束

  预警响应级别可视气象预报及实时雨情、水情监测情况直接确定或逐步升、降级。超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时限,未再发布新的预警,预警响应结束。

  当预警区内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时,灾害发生地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发生地质灾害灾情等级,立即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

  5应急处置及救援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灾害等级,由各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和指挥,上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及其成员单位可视情况给予支持和指导。

  5.1灾情报送

  5.1.1时限要求

  有关单位或个人发现重要地质灾害灾情信息,应当立即向灾害发生地县(市、区)、乡(镇)政府或者县应急管理局和县自然资源局报告。

  1小时报告:发生人员死亡或失踪的地质灾害,或者中型以上地质灾害灾情,灾害发生地县级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必须在接报后1小时内分别将灾情速报市自然资源局和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第一时间将重要灾情互相通知,由市应急管理局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分别及时报送省自然资源厅、省应急管理厅。

  12小时报告:没有发生人员死亡或失踪的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灾害发生地县级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应当在12小时内向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报告。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管理局接到报告的12小时内分别报送省自然资源厅、省应急管理厅。

  必要时,灾情报送可同时越级报告。

  5.1.2报送内容

  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灾害类型、人员伤亡、灾害损失、灾害规模、引发因素、发展趋势和处置情况等。

  5.1.3后续报告

  应急处置过程中,灾害发生地应急管理部门要及时向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续报有关情况,并通报同级自然资源部门。

  5.2先期处置

  灾害发生地的县(市、区)、乡(镇)政府、村(社区)及有关责任单位发现或者接报突发地质灾害灾情后,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开展撤离疏散群众、设立警示标志、划定危险区、实行交通管制等必要的先期处理措施,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和防范二次或次生灾害。情况紧急时,可以先行组织搜救被困或失联人员,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先期处置进展情况要及时上报上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5.3应急响应

  5.3.1级应急响应

  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或区域内同时集中出现多个大型地质灾害时,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级应急响应。启动级应急响应时,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指导县(市、区)、乡(镇)政府按要求做好防灾工作。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与灾害发生地县(市、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共同设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开展前期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立即向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请求派工作组来指挥或指导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者同时集中出现多个中型地质灾害时,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级应急响应。启动级应急响应时,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长立即赶赴现场指挥、指导县(市、区)、乡(镇)政府按要求做好防灾工作。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与灾害发生地县(市、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共同设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开展前期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立即向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请求派工作组来指挥或指导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出现中型地质灾害灾情或区域内同时集中出现多个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时,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级应急响应。启动级应急响应时,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派出由指挥部领导带领的工作组赶赴现场指挥、指导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按要求做好防灾工作。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和组织灾情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市与灾害发生地县(市、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共同设立现场指挥部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指挥系统。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立即向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视情况请求派工作组来指挥或指导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1)按规定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委、省政府及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上报灾情信息和应急响应工作情况。

  (2)立即召开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工作会议,会商研判灾情及发展趋势,部署救援处置工作。

  (3)迅速组织、协调抢险救援力量,立即开展人员搜救。组织受威胁区域群众疏散转移,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开展伤员医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4)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开展灾区气象条件和天气趋势监测预报,强化灾害发生地及周边地区地质隐患的巡查排查,及时发布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

  (5)加强灾区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强化重要目标保卫。控制、排除灾情及其次生险情,抢修和维护道路、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共设施。

  (6)做好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等,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灾情、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进展。

  灾害发生地的县(市、区)、乡(镇)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指挥系统,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积极进行前期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5.3.2级应急响应

  出现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时,由灾害发生地的县(市、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指挥、协调和组织灾情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设立现场指挥部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指挥系统。根据应急工作需要或灾害发生地县(市、区)请求,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视情采取以下应急响应措施:

  (1)密切关注灾区天气形势,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2)指导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必要时派联合工作组协助调查灾害成因,分析发展趋势,指导制定处置和救援方案。

  (3)根据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需要,必要时调度有关救援队伍、物资、装备支援灾区。

  5.4响应结束

  应急响应的结束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视情提出,报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长批准。

  5.5调查评估

  特大型、大型突发地质灾害,由市应急管理局和自然资源局配合省直有关部门会同市、灾害发生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受灾情况进行调查核实,评估造成的损失。中型、小型突发地质灾害,分别由市县两级应急管理和自然资源局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6应急保障

  6.1平台保障

  加强各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基础支撑、综合应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共享和移动应急通讯等系统,确保平台语音通信、视频会商、综合协调与应急指挥等功能有效运转,不断提高信息化和可视化水平。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自然资源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应建立互联互通的视频会商系统,实现指挥中心与地质灾害现场的多方音视频会商,确保后方与突发地质灾害现场能够实现远程会商。

  6.2队伍保障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地质灾害应急成员单位作用,依靠驻宜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森林扑火队伍、矿山救护队伍等专、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6.3资金保障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救灾补助等资金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发生突发地质灾害时,各级财政部门及时拨付有关资金。各级政府要根据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有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和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6.4物资保障

  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提出救灾物资储备需求,组织编制本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品种目录和标准,会同发改部门确定年度购置计划,并由发改部门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配备必要的生命防护、应急通讯、应急调查与评估、野外餐宿等设备,做好应急监测、人员搜救、工程抢险等物资的储备、保障工作,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6.5宣传培训

  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采用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基本知识以及地质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增强群众防范和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加强对各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减灾、紧急处置、组织指挥等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消防救援人员进行灾害危险程度分析、发展趋势预测、建筑物安全性鉴别、搜救压埋人员、除险排险等有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6.6应急演练

  各级应急管理局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锻炼应急队伍,熟悉应急指挥程序,检验和完善预案。市应急管理局负责组织协调市级应急演练工作,县(市、区)应急管理局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应急演练工作。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镇、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县、乡两级政府每年应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让受威胁群众熟悉应急撤离的信号、路线和避灾场所。

  6.7信息发布

  地质灾害灾情的信息发布坚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通过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审核、发布。

  6.8监督检查

  市县两级政府将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由市应急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对本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障应急措施到位。

  7预案管理

  7.1预案审批

  本预案由市应急管理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拟定,报市政府常务或专题会议审议,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

  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市、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及时报市应急管理局备案。

  7.2预案修订

  本预案原则上每3年修订一次。市应急管理局要根据评估和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并报经市政府常务或专题会议审议。

  8责任与奖惩

  8.1奖励

  市县两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致伤、致残以及死亡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8.2责任追究

  对人为引发地质灾害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对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等工作中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9附则

  9.1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市应急管理局负责解释。

  9.2预案的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必威体育app_必威体育娱乐-【官网下载】必威体育app_必威体育娱乐-【官网下载】印发〈宜春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的通知》(宜府办发〔20157号)同时废止。

  9.3名词术语定义与说明

  灾情:突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情况。

  险情: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灾情的情况。

  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直接经济损失:指由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的损失。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