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app_必威体育娱乐-【官网下载】

图片

首页 / 走进宜春 / 宜春史志 / 地情文化

袁州古城营建摭记(节选一)

时间: 2021-11-08 16:08 来源: 宜春市史志办 访问量:
字号:

袁州这一称谓,始于隋朝开皇十一年(591)设置袁州,以宜春(时称宜阳)县城为州治。大业三年(607),宜春县署迁出州城,“移于州之东七里”。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知县胡安老又将县署“徙于城内之善政坊”,此后一直维持州(府)县同城的格局,故而袁州城亦称宜春城。本文所称袁州城,即今宜春市中心城区南部的老市区,具体而言就是旧时袁州城池及各城门大路向城外部分延伸的街巷,文中依相应时期的政区设置情况,分别称作县城、郡城、州城或府城。

袁州城曾以坚固雄伟而闻名于江右,素有“铜袁铁赣”之誉。城池营建,百工兼作,其起于抔土片石,一砖半瓦,历尽沧桑,兴衰几度。先辈们筚路蓝缕,开创事业,荫佑后代,厥功至伟。穿越两千余年的历史烟云,本文摭取数端,即其逸闻,别以朝代,概而记之。

 

                          一

说起袁州城的历史,人们往往会把宜春县的建置年代——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作为开端,至今有2200多年历史。事实上,宜春城的筑城年代,历史上未见确实的文字记载。明代正德版《袁州府志 f 城池》载:“(汉高祖)六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袁之有城,或始诸此。”其中包涵的逻辑是:既然皇帝下令天下郡县都要筑城,宜春县城的修筑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最初的宜春县城为夯土版筑的土城,以山丘为依托、以秀江为津要布局城池,不过其具体位置、广袤几何,史乘均未见记载。县城的创建者,相传为平江南、定豫章的西汉大将军、颍阴侯灌婴。不过据后世学者考证,西汉初大将军灌婴的踪迹未尝履及江南,遑论砥定豫章之功,因而所谓宜春筑城之举自然也就无从着落了。又有学者论证,平定江南的那位将军不是灌婴,而是陈婴!一字之差,谬误千古。或许是秉性执着的宜春老百姓们坚信,只有灌婴这样有百战之功的开国元勋,才有资格担承起筑城治理、保境安民的大任。千百年来,宜春城州、县两座城隍庙均祀奉灌婴为神主,这与天下城隍多以土地神充任的情况大相径庭。

两汉之际,宜春城的坐落、广袤等情况仍旧不见记载。现代日本学者斯波义信曾对古代袁州城池进行过考察,其著作《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有这样的记述:“汉至唐初的宜春城,位于后世城的东半部分,可说相当于后来的东城部分。……城内南半部分是包括风景区的小丘陵,有名宦记功碑,官厅和民居、寺观等集中的居住区在城北半部江岸的低地,城内有被称为棋盘街的棋盘格状划分的整整齐齐的街道。”

实际上,宜春城营建的最早记载,与一位封侯食邑于此的汉室贵胄有关。

元光六年(前129),长沙定王刘发的第三位王子刘成被封为宜春侯,割宜春县作为封国,称宜春侯国。刘成享国十七年间,古籍中除了其营造宜春台、凤凰台、仙女台、梳妆台、得月台等所谓“宜春五台”之外,别无政绩记载。

刘成所筑“五台”中,“最胜者宜春台”,“植桃李以万计”。作为城中制高点,“周览川原,下瞰人烟,四时佳景罗列目前”,历代登临揽胜、吟赏挥毫者指不胜数

刘成的父亲刘发,是汉景帝刘启第六子。因为生母地位低微,刘发被分封至卑湿遥远的“南蛮之地”长沙为王,长年不得回京城长安省亲。由于思念母亲、记挂自己的出生地长安,刘发每年都要派人将封国所产最好的大米运往长安,供母亲享用。再从长安运土回长沙,选择城东高地筑台,方便登台遥望长安方向,以慰思母思乡之情。后来,长沙人感念其孝心,名之为“望母台”。刘发死后追谥为长沙定王,故又名“定王台”。

宜春侯刘成是刘发的第三子,远离父母,分封至宜春为侯。或许刘成也有乃父一样的情怀,那么刘成筑“五台”之举,就不仅仅是耽于享乐这么简单了。筑台以登高,远目以思亲,以致死后也要葬于宜春台之侧。于是,后世宜春士民才会有缅怀他的理由。北宋咸平年间,宜春台下立有宜春侯祠,“居民岁时祭享”,后有城中居民赵敏中出资重修。斗换星移,沧海桑田,如今“五台”中“宜春台”硕果仅存,成了宜春城历史最悠久的风景名胜。

曾几何时,王子刘成的陵墓、享祠踪迹泯没。至今,与宜春台相隔不远处,仍有一条王子巷,巷中原有一座王子庙。或许,这里便是当年王子刘成的府邸遗址,其中一隅后来改为王子庙。光阴荏苒,王子庙里的香火不知何时断灭消散,成为寻常百姓居家生活的屋舍。

?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
    • 下一篇: